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同济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25年博士后招聘启事
信息来源: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 | 作者:博士后招聘网 | 时间:2025-11-03 11:40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同济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创建于1947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为全国文明单位、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保健医疗定点单位,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省市级妇幼保健院之一。
医院现有东、西两个院区,开放床位近800张,职工近1800人,拥有“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市分中心”、“APAGE亚太内镜培训基地”、“卫生部四级妇科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上海市危重新生儿会诊抢救中心”、“上海市产前诊断中心”、“上海市产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设有上海市母胎医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母胎医学与妇科肿瘤研究所,国家干细胞转化资源库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基地,同济大学医学院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母胎医学研究所、妇科肿瘤研究所以及妇婴健康科学中心。建有先进的妇产科专科医学模拟实训中心,授牌“上海市妇产科保健与临床基地”、“上海市妇产科临床培训与实训中心”。经过多年的发展,产科已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妇科入选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重点学科,在围产保健、产前诊断、疑难孕产妇诊治、早产儿救治、不孕不育诊治、肿瘤妇科、妇科微创、妇科泌尿和盆底重建诊疗领域处于先进水平。
医院现有研究生导师70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9名,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中心项目,汇聚有从国家杰青、优青到上海市东方英才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学术威望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了良好的学科梯队。
作为同济大学附属医院,医院博士生导师课题组常年招收同济大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医学工程流动站博士后,招聘细则如下:
招聘细则
一、申请条件
1、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下,必须保证在站期间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职人员原则上必须先办理离职手续才能申请入站;
2、拥护党的方针政策、遵纪守法、恪守学术道德规范,积极进取、踏实敬业、团结协作、品学兼优、身体健康;
3、须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身份在SCI期刊(非预警)发表过研究型论文。文章影响因子、分区要求等由各课题组自行规定;
4、具有临床医学背景者优先考虑,可适当放宽申请条件。
二、优厚薪酬待遇
1、基本待遇:全日制博士后享受同济大学基本年薪30万元,配套科研启动经费5万元。
2、奖励待遇:符合优秀博士后计划入选条件及医院年度考核良好及以上者,可另获奖励津贴;博士后研究人员以本院第一署名发表论文、获得项目参照医院内部文件另行予以奖励。
三、博士后导师名录
岗位需求明细表(请点击链接查看详情)
四、应聘方式及要求
有意向者请将个人简历通过电子邮件方式递交至意向课题组邮箱,邮件主题请注明“应聘博士后--本人姓名--博士后招聘网”
※简历内容请列明以下信息:
①出生年月
②户籍所在地(应届毕业生填写生源地)
③教育经历(从高中开始填写)
④论文需注明作者排名(共一/共通讯写明具体排名)、发表时间、杂志信息、文章类型;发表过SCI论文的,另需注明文章发表当年影响因子及中科院杂志分区。
应聘者请按上述要求投递简历,并须对提交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凡不符合要求及弄虚作假者,视作无效投递。
课题组审核通过后,对于优秀的简历将择期通知面试。
五、导师介绍
万小平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同济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妇科学科带头人。主要聚焦妇科恶性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曾获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等项目资助,在Cell Death Differ,Oncogene,STTT等重要期刊发表SCI论文130余篇,主编专著两本,获得专利3项,主持及参与撰写国内妇科肿瘤相关指南16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上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主要研究方向:妇科肿瘤学,妇科整形手术学。
王育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副主任,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负责人。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同济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兼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委员、上海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巢癌的基础与转化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生物支撑项目在内等20余项课题,累计科研经费2000余万。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dvanced Science、Cell Death & Disease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著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荣获2022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全国荣耀医者、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医务工匠”、上海“仁心医师”等荣誉。
主要研究方向:卵巢癌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包括但不限于卵巢癌的早筛策略、肿瘤标志物探索及预测模型构建、耐药机制研究、新型靶向药的研发、肿瘤免疫微环境探究和免疫治疗等。
王薇
主任医师,教授,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和医学重点人才。现任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妇儿医疗保健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妇科肿瘤发生发展、转移、耐药分子机制和高危HPV感染相关疾病,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6项)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在内的20余项基金,成果发表SCI论文140余篇,包括Nat Genet、Cell Death Differ、Mol Therapy、Oncogene、Angiogenesis等权威期刊。参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及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4项。妇科手术相关实用新型专利3项,妇科肿瘤诊疗相关发明专利申请5项,授权3项,已转化1项。参与专业著作10部。
主要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领域为妇科肿瘤学、分子病毒学和肿瘤免疫学,科研方向为妇科肿瘤发生发展、转移、耐药和高危HPV感染相关疾病的机制及转化研究。
孙静
二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同济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生殖外科主任。上海市领军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担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创始会长,25届APAGE(亚太妇科内镜暨微创治疗学会)理事长,APAGE生殖外科学组共同主席,APAGE培训中心主任等。曾主持或参与86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科委、卫健委、申康医院发发展中心课题多项,主编/副主编专著2部、参编专著8部,参译专著1部。参编临床指南2部,专家共识7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5篇,影响因子共计150.3分;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8篇。作为第一完成人先后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上海医学科技奖成果推广奖,获APAGE评鉴医师奖、国之名医·优秀风范等。完成妇科内镜手术3万余例,拥有近3000例的单孔腹腔镜及vNOTES(经阴道自然腔道)手术数,居国际领先水平。
主要研究方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子宫肌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宫腔粘连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宫、腹腔镜手术在保留生育功能中的应用。
李晓翠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同济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临床副院长。上海医学会计划生育学组副组长、上海女医师协会医务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妇幼健康研究会生育调控学组委员。从事妇产科临床20余年,医院管理工作6年,以全心为妇女健康服务为宗旨,秉持对医务工作的执着追求与奉献精神,在促进女性生殖健康领域成绩显著。从事复发性流产、女性生殖健康相关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以及胚胎发育的表观遗传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各类课题10余项。发表20余篇SCI,累计影响因子148,单篇最高33.5,单篇最高引用次数133次。入选2016年度上海市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资助计划;2023年获评上海市女医师协会医务管理专委会杰出女医务管理者奖;第五届上海“医树奖”医疗(卫生)管理创新奖二等奖;同医最美管理工作者。
主要研究方向:宫腔粘连、腺肌症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及其临床转化研究;从表观遗传方面阐明子宫内膜纤维化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并确认靶向干预策略。
陆雯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妇科主任。入选首批国家优秀青年医师、上海东方英才计划拔尖人才、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优秀青年医师。目前兼任上海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委员,上海医师协会妇科肿瘤分会委员,上海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秘书,上海优生优育协会妇科疾病社区综合防治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亚太妇产科内镜与微创治疗协会(APAGE)青年委员会执行委员。长期从事妇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肿瘤耐药及早期诊断。主持包括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个项目,在Sci Adv,Nat Commun, Aging Cell, Oncogenesis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及参与撰写国内妇科肿瘤相关指南4项。
主要研究方向:子宫内膜癌基于分子分型的精准治疗与耐药机制;肿瘤微环境异质性及其在治疗响应中的作用;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保留生育功能策略优化;子宫内膜癌早期筛查及诊断技术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及分子诊断技术)。
郭晓青
主任医师、教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妇科(肿瘤方向)主任。担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外科快速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肿瘤生殖学分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妇科肿瘤医师分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委员。曾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肿瘤中心开展妇科肿瘤基础与临床研究近2年。擅长卵巢癌、子宫颈癌、内膜癌、滋养细胞肿瘤等妇科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化疗和靶向治疗,包括广泛转移晚期或复发卵巢癌、放疗后未控或复发宫颈癌、早期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及妊娠合并宫颈癌综合治疗的个体化治疗。具有娴熟的腹腔镜及达芬奇机器人微创手术技术和专业优势,擅长复杂子宫肌瘤、卵巢巨大囊肿、复杂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疑难手术;在肿瘤精准诊断、维持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研究卵巢癌侵袭转移及免疫逃逸机制,宫颈癌发生发展机制等,在该方向主持和开展国自然面上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发表SCI收录论文数篇。
主要研究方向:聚焦宫颈癌与卵巢癌,致力于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相结合;尤其卵巢癌的肿瘤免疫微环境、代谢重编程及耐药机制,旨在为妇科肿瘤的精准诊疗提供新策略。
诸海燕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妇瘤科副主任。2002年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2015-2017年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健康科学中心任访问学者,现兼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卵巢癌学组副组长等职,2019年入选上海市医苑新星杰出青年医师培养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等课题1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lin Cancer Res、ACS NANO、Theranostics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研究主要聚焦改善妇科恶性肿瘤药物治疗疗效,包括耐药机制探索及新靶点挖掘。临床经验丰富,擅长妇科良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及宫颈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主要研究方向:聚焦妇科恶性肿瘤(卵巢癌、宫颈癌)药物治疗优化,围绕耐药机制解析与新靶点挖掘展开核心探索。
李碧岚
同济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妇科肿瘤科副主任医师、同济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多年来致力于子宫内膜癌的理论探索及临床实践研究,现任上海市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子宫内膜癌学组成员、上海女医师协会妇儿专委会委员等学术任职,并赴美国梅奥医学中心和内布拉斯加医学中心访学。在科研、临床、教学和公益科普方面全面发展,主持内膜癌相关12项基础及临床项目,其中3项获国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获包括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个人)及浦东新区十大杰出青年等院、校级以上人才计划6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17篇,被引次数1500余次。秉承“临床为根、科创为魂、教育为本、科普为媒”的理念,持续耕耘于妇女健康第一线。在教学中,承担多层次教学,应用PBL和CBL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临床上专注于妇科恶性肿瘤的疑难病例研究及高难度微创手术操作,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公益科普方面,通过线上线下平台传播女性健康知识,践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医疗援助,提升社会健康水平,获得广泛认可。
主要研究方向:子宫内膜癌的机制及其临床转化研究:研究涉及内膜癌免疫微环境,内膜癌雌激素通路及代谢相关通路对疾病发生及进展的作用机制,可变剪切在内膜癌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吴桂珠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美国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大学访问学者。上海市优生优育协会盆底功能障碍防治专委会副主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妇产科专委会副会长、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女性生殖整复分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盆底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单孔与阴道腔镜微创分会委员。现任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同济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盆底与泌尿妇科主任。从事妇产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20余年,熟悉掌握盆底整体理论知识及女性盆底疾病的新进展、新技术及规范诊疗,并能将妇科微创技术很好地应用到盆底重建术中。致力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和基础机制研究。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及厅级等多项科研课题,在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等高质量国际性学术期刊发表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多篇。
主要研究方向:聚焦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涵盖从临床到基础的完整科研体系。重点包括:盆底手术疗效创新与评估、疾病风险模型与预防策略、以及衰老等关键发病机制的探索,致力实现从理论到临床的转化。
张晓霏
副主任医师,同济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MayoClinic访问学者。现任妇科海扶中心副主任、国际微无创医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女儿童健康素养促进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专业委员会聚焦超声治疗学组委员、Frontiers in Bioscience-Landmark青年编委、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Obstetrics & Gynecology编委等。长期从事妇科临床及基础研究,对卵巢恶性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聚焦超声消融手术等有较深入而系统性的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1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妇科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疾病,聚焦超声消融手术。
应豪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同济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党委书记。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东方英才拔尖人才等省部级人才培养计划。获得上海市医学科技奖青年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上海市首届医务工匠。获得人民名医.优秀风范、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担任第十届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常委、全国早产与早产儿学组副组长、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委员;上海市产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上海市市级医院产科专科联盟主任,上海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市早产防治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母胎医学分会副会长、上海市母婴安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担任/曾担任《Gynecological and Obstetric Investigation 》副主编、《国际妇产科学杂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上海医学》等杂志编委。近5年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1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4项)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多项,在J Infection、Am J Hematol、AJOG、Environ Int等重要期刊发表近60篇SCI论文。
主要研究方向:临床重点聚焦早产防治、胎盘源性疾病(子痫前期、胎盘植入等)、产科内分泌疾病等。基础研究聚焦早产与分娩启动、滋养细胞侵袭的机制研究。临床研究聚焦围产大数据和模型构建。
李莉平
医学博士,教授,博导,主任医师,大产科行政副主任(轮值主持工作)/高血压亚专科主任。曾于美国密苏里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作为人才引进到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工作。是国家科技部专家库成员,国家卫健委专家库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免疫学会生殖免疫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常委,广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协会理事,广东省地中海贫血防治协会理事,广东省地中海防治协会地贫预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曾荣获2023年“南粤好医生”,2019年“广东医院最强科室之实力中青年医生”,2017年度“广东省首批杰出青年医学人才”,2018年和2015年“广州市高层次医学重点人才”,2014年“广州市卫生局优秀科技人才”等称号。主持科研项目13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共获科研经费614万元。以第一和/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母胎免疫耐受机制,母胎耐受失衡所致的妊娠相关疾病如子痫前期、复发性流产、胎儿生长受限、早产等疾病的基础或应用基础研究。产科大数据挖掘及人工智能分析。
杜巧玲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同济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产科(内分泌疾病方向)主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产科内分泌学科带头人、产科内分泌方向主任,兼任上海市妇幼保健协会产科内分泌代谢与营养保健专委会副主委、上海女医师协会妇儿专委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分泌专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不孕不育专委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生殖分会委员。耕耘围产医学领域三十余年,近十余年专注于产科内分泌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治及其相关发病、病理机制的研究,包括妊娠肥胖、妊娠糖尿病、妊娠期甲状腺相关疾病和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主持并已完成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目前在研项目三项。近三年内在iScience等国际期刊上发表十二篇高水平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达五十多分。
主要研究方向:妊娠甲状腺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合并代谢性疾病,妊娠合并肥胖。
邹刚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胎儿医学&产前诊断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胎儿医学学组委员兼秘书,《中国产前诊断杂志》编委,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母胎医学分会副秘书长,中国母胎医学研究院青年委员,中国优生优育学会畸形早期干预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围产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分子诊断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胎儿与宫内儿科学分会委员兼秘书。参与中国“双胎妊娠监护指南”“非免疫性胎儿水肿临床指南”“宫内生长受限专家共识”等指南撰写。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及上海市局级青年课题等,作为项目骨干参与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与《胎儿治疗学》(副主译)、《胎儿医学—基础与临床实践》、《Williams产科学》的翻译。
主要研究方向:胎儿发育、结构及遗传异常、胎盘源性疾病、双胎特殊并发症的基础研究;围产医学及遗传基因数据库挖掘、人工智能分析。
谢涵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妇产科学博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博士后。现任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早产与感染亚专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同济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母胎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优生优育科学协会早产专委会秘书;上海市医师协会青春期健康与医学委员会委员。近5年以一作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十余篇(其中最高影响因子达14.3);参编教材及专著2部,负责撰写早产相关章节。重点关注炎性、感染相关早产的机制研究及母儿预后。负责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骨干)等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炎性早产机制研究及母儿预后;阴道微生态与早产;感染与早产。
周倩
研究员,教授,博士后导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同济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党委副书记,上海市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委员,上海市医院协会人力资源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生殖免疫和妇科内分泌的临床工作。对复发性流产、卵巢早衰、反复着床失败等有较深入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等多项科研课题。发表SCI论文5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复发性流产基础与临床研究;生殖衰老的基础研究;子宫内膜损伤修复和生物材料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研究。
鲍时华
主任医师,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生殖免疫科主任,科室创始人。担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生殖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不孕不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优生优育科学协会生殖免疫性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以及上海市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妇科内分泌工作组副组长。专业聚焦于生殖免疫与生殖内分泌两大核心领域,擅长诊治复发性流产、反复胚胎种植失败、反复生化妊娠及疑难性不孕不育等疾病。围绕生殖免疫和生殖内分泌疾病展开科学研究,覆盖发病机制、精准检测技术、母胎界面免疫调控及临床转化应用等关键环节,推动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自主研制系列新型抗磷脂抗体检测试剂盒,成功实现技术转让,获650万元技术转让费,为临床精准诊断提供重要工具。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超1000万元;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0余篇,并参与制定6部国家级专家共识,有力促进了生殖免疫领域向精准医学的跨越。
主要研究方向:复聚焦复发性流产、反复胚胎种植失败等生殖免疫疾病,涵盖发病机制研究、精准检测技术研发、母胎界面免疫调控及临床转化应用,推动诊疗从经验医学迈向精准医学。
杜美蓉
上海市母胎医学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同济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研究员。复旦大学妇产科学博士、加拿大OHRI博士后。现任中国生理学会理事、上海市免疫学会理事、中国免疫学会生殖免疫分会副主委、上海市免疫学会生殖免疫分会副主委、上海市医师学会妊娠免疫专委会副主委、美洲生殖免疫学杂志(AJRI)副主编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SFC)项目10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3项等。2017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与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30多年来专注母胎免疫互作与母胎界面功能细胞分化发育的调控研究,探索妊娠失败与妊娠并发症的病因分型、预后预测与防治新靶点的同时,完善了多个母胎医学研究平台,擅长不孕不育、IVF-ET反复失败、反复自然流产等疾患诊治,在生殖内分泌-免疫-代谢与表观调控机制研究颇具特色。先后在Circulation、Blood、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Advanced Science,eClinicalMedicine、Mucosal Immunology、Cell Reports、Science Signaling等发表系列研究论文。第一完成人获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二等奖、中国妇幼健康科研成果二等奖等。
主要研究方向:聚焦探索妊娠建立和维持的免疫学机制;滋养细胞分化与胎盘发育调控机制;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蜕膜化调控机制;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研究。
陈淼鑫
主任医师,同济大学副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生殖医学博士、博士后,现任生殖内分泌科副主任(主持工作)、辅助生殖医学教研室主任、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生殖医学和生殖伦理学分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康复医学会生殖健康专委会常务委员、上海市科委专家库成员、Journal of Ovarian Research(IF 4.2)副主编等。长期从事生殖内分泌和辅助生殖的临床工作,对多囊卵巢综合征、辅助生殖技术子代安全性、环境因素与辅助生殖等有较深入的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上海市科委等项目4项,在Advanced Science、Human Reproduction等国际性学术期刊发表第一/通讯作者SCI文章25篇。
主要研究方向:多囊卵巢综合征和辅助生殖技术子代安全性。
李伊然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妇产科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妇产科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现任同济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副主任。从事生殖医学、肿瘤的生育力保存的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近十年,曾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从事访问学者研究。具备扎实的生殖内分泌理论及辅助生殖技术实践基础,在妇科肿瘤相关生育力保存、子宫内膜癌保育诊疗等领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1项,并承担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启明星项目、东方英才计划青年项目等省部级人才项目多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 The Lancet Oncology、Cellular Oncology、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9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成果获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银蛇奖”、上海市女医师协会“医树奖”等荣誉。
主要研究方向:聚焦生殖医学与肿瘤生育力保护,围绕胚胎发育、卵巢早衰的影响因素及分子机制以及肿瘤生育力保护策略开展临床与基础研究。
郭毅
副教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助理、胚胎实验室负责人。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第八届理事、生殖遗传与胚胎学专委会秘书长、副主任委员。主要致力于辅助生殖过程中高龄及环境因素对植入前胚胎发育及子代健康影响、人工智能在精子及胚胎筛选领域的应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专业论著20余篇,以第一负责人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华医学会临床研究项目,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
主要研究方向:高龄及环境因素对植入前胚胎发育及子代健康的影响;配子发生及胚胎发育的表观调控机制研究;人工智能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应用;肠道菌群及代谢物调控肥胖女性生殖功能的机制研究。
毛志勇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青、国家优青、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2002、2004年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美国罗彻斯特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DNA双链断裂修复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2010年-2012年于罗彻斯特大学生物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衰老以及肿瘤与DNA修复之间的关系。2012年9月于同济大学建立课题组开展衰老、干细胞及妇科肿瘤相关基因组稳定性的机制研究。毛志勇教授于2013年担任科技部“973”计划青年项目首席科学家,2013年获上海市“浦江人才”项目资助,201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19年获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项目和“曙光计划”资助,202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毛志勇教授2021年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2019年获上海市银蛇奖提名。
主要研究方向:衰老及相关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DNA修复变化和调控机制;干细胞衰老及妇科肿瘤相关基因组稳定性维持和调控机制;延缓衰老及预防、治疗衰老相关疾病的新方法的开发和转化。
刘文强
同济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胚胎发育调控与辅助生殖技术研究。在胚胎发育异常的表观遗传机制及干预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为胚胎发育异常与子代相关疾病诊疗提供了新靶点和干预新方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课题负责人。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生殖医学与生殖伦理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委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共同)在Nature,Cell Stem Cell,Nature Cell Biology等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主要研究方向:哺乳动物及人早期胚胎发育调控;胚胎发育异常的机制及干预;不育不孕的遗传学机制及辅助生殖技术。
王倩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宿主-微生物互作机制与代谢性疾病研究。现聚焦妇产科方向,重点探索肠道微生物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发病中的作用,揭示肠源性代谢信号对卵巢功能、激素稳态及胰岛素抵抗的调控机制,提出基于微生态干预的治疗新策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青年基金1项,近五年在研面上项目2项;同时主持上海市卫健委及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管理项目3项。以主要通讯作者ISME Journal、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Frontiers in Physiology、Genomics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研究聚焦“高雄型PCOS的早期诊断与干预”及“肠源性信号诱发子宫内膜病变的机制”,为妇科疾病的精准防治提供微生态新视角。
主要研究方向:研究肠道微生物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及干预的关系,探索微生态在生殖代谢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潜力。
徐向红
研究员,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青年项目获得者。现任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临床生物样本资源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同时担任中国免疫学会理事、中国免疫学会生殖免疫分会秘书长、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人类遗传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多项学术职务。主要围绕子宫内膜蜕膜化、母胎免疫耐受、滋养细胞分化/胎盘发育等母胎界面关键生物学事件异常引发复发性自然流产的机制进行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项,并作为骨干成员参加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Cell Reports Medicine、Human Reproduction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0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
主要研究方向:围绕子宫内膜蜕膜化、母胎免疫耐受、滋养细胞分化/胎盘发育等母胎界面关键生物学事件异常引发复发性自然流产的机制进行研究。
汤明
同济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副研究员,同济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表观遗传调控,DNA损伤应答及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在肿瘤放化疗耐受的分子机制研究。研究成果以通讯或者第一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 (2篇), Nature Communications, 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 Nucleic Acids Res,Theranostics,Oncogene等杂志上发表多篇原创性论文,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科研项目9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上海市科委项目等,入选上海市启明星人才计划,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担任Cancer Communications,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Genome Instability and Disease等杂志的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地青函评专家,教育部学位论文质量监测评审专家等。
主要研究方向:DNA损伤修复与肿瘤放化疗耐受;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与肿瘤发生发展;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
高昆
同济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临床检验诊断学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同济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检验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入选上海市东方英才拔尖计划(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妇幼保健协会检验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近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Medicine、STTT、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等多个国家、省部级项目。Trends in Cell Biology,Advanced Science,Oncogene等期刊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教育部学位论文质量监测评审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聚焦妇科肿瘤的分子诊断,为肿瘤分子分型和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徐振东
博士,主任医师,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现任附属妇产科医院麻醉科主任兼重症医学科主任、麻醉学教研室主任。科研成果丰硕:聚焦妇产科麻醉与危重症领域,在围产期抑郁机制、麻醉药神经毒性、分娩镇痛技术等方向研究深入。发表SCI论文4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主编专著2部,副主编专著2部,获专利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卫健委等课题13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R2与R5)。
主要研究方向:产科危重患者围术期管理优化及分娩镇痛技术研发;围产期抑郁发病机制及小分子化合物干预;麻醉药发育神经毒性机制。
杨倞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主要从事妇科、乳腺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放化疗。擅长宫颈癌的外照射及后装放疗,乳腺癌放射治疗和综合治疗,肝胆肿瘤的围手术期和姑息放疗。围绕妇科、乳腺及消化道肿瘤等放疗亚学科领域开展系列研究,致力于探索肿瘤发病机制和个体化治疗。从医以来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Adv Funct Mater、J Exp Clin Canc Res、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等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上海市医学创新计划专项1项,参与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主编专著1部,获国家实用型专利3项。
主要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聚焦于宫颈癌辐射抵抗发生发展机制、放射性肠炎发生发展机制、宫颈癌放疗新技术新策略的转化应用等相关研究。
杜彬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委会委员,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委员。现任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病理科主任。从事病理学教学、科研和临床病理诊断工作20余年,曾在美国波士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年。扎实的常规及分子病理诊断理论及实践基础,具有丰富的常见疾病临床病理诊断经验。近年来,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科学基金多项,第一或通信作者发表高水平SCI论文二十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
主要研究方向:以肿瘤病理学为主要研究领域,长期致力于化疗药物诱导的多种细胞死亡形式的分子机制研究,以及生殖系统微生物群改变与妇科肿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研究。
花静
主任医师/教授,儿科学博士生导师,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客座教授,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发育行为儿科访问学者。兼具流行病和卫生统计学与儿科学背景。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期刊论文160余篇,其中SCI索引论文70余篇。获上海市“东方英才”拔尖人才计划,主持国家、省部级等课题13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三等奖,获得上海市女医师协会“医树奖”科普创新奖等。
主要研究方向:聚焦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早期筛查与干预研究;研究营养、内分泌、污染物(如空气污染、微塑料)对子代发育的影响;生长发育、睡眠健康、心理行为评估及健康政策研究;人工智能与医学大数据研究。
刘江勤
新生儿科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儿科医院,获得儿科学博士学位,新生儿专业。研究方向为早产儿脑损伤,缺氧缺血性脑损伤。2007-2009在加拿大艾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儿科系做博士后两年,主要研究工作利用新生猪建立新生儿窒息模型,研究缺氧对新生儿电脑的损伤和修复机制。2010年回国在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任新生儿科医生,新生儿科主任至今。社会任职: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华围产医学分会复苏学组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新生儿保健专委会常委。上海市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委员,新生儿复苏学组组长。
主要研究方向:聚焦“提升父亲育儿参与度对妇幼健康的影响”,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通过父亲参与行为干预,追踪评估婴儿出生后六个月内母乳喂养以及一年内父母的投入、家庭福祉(父母身心健康、家庭关系)及儿童健康(2岁内身体成长与认知发展),探究父母紧密参与母婴健康的影响,为妇幼健康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
莊志刚
同济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乳腺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优秀教师。现任上海市妇幼保健协会乳腺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甲乳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科协健康科普分会乳腺健康与科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物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及中国医促会肿瘤整形外科分会委员等职。作为乳腺疾病领域的临床与科研专家,长期从事乳腺癌基础、临床及转化医学研究,重点聚焦于三阴性乳腺癌分子机制、个体化治疗策略与术后综合管理。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先后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十余名,并承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临床教学任务。已发表乳腺癌相关SCI论文30余篇,成果发表于 Nature Cancer、JAMA Oncology、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Cell Death & Disease、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篇,其中中华系列期刊8篇。
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乳腺癌基础、临床及转化研究,重点聚焦三阴性乳腺癌发生发展机制、分子标志物及精准治疗策略,致力于推动基础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与个体化诊疗体系建设。
任敏
主任医师,教授,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超声科主任、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妇产专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妇产学组副组长;上海市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上海市产前诊断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上海社会医疗机构协会超声医学分会生殖健康专委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妇产超声专业委员等。长期从事胎儿畸形的产前超声诊断和妇产科疾病的超声诊断工作。科研主攻方向为妇产科超声新技术和人工智能模型与数据挖掘相关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项目等十余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
主要研究方向:人工智能辅助卵巢肿瘤超声分级评估体系研究;超声新技术评估胎儿生长发育并筛查FGR早期识别指标;子宫内膜病变及损伤的人工智能辅助超声诊断与评估;中孕超声检查全链路AI自动化流程及沉浸式超声应用研究。
谈媛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妇产科/中医妇科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妇产科与辅助生育分会常委,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生育力保存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针灸学会针药结合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针灸学会埋线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生殖医学与妇科疾病研究,具有扎实的临床实践经验与科学研究基础,重视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到临床实践,鼓励跨学科交流。近年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科学基金多项,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SCI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多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多项,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等。
主要研究方向:聚焦中医药治疗复发性流产、卵巢功能减退等疾病的临床研究与机制探索,运用多组学整合分析探索疾病防治新策略。
张海
主任药师,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卫生健康学科带头人,现任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药剂科主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药学会药物分析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药学会医院药学研究与转化学组组长,主要研究方向是中药院内制剂与临床诊疗一体化新技术开发,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60余篇,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省部级和局级项目2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1项;主编出版专著2部,副主编2部;获中国药学会药学科技二等奖1项,上海药学科技二等奖1项,上海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
主要研究方向:致力与临床合作开发中药院内制剂和临床试验研究;基于目前临床TDM监测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应用纳米抗体和纳米生物材料,基于多靶点协同构建诊疗一体化新技术。
江会
主任护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香港护理及助产专科学院助产方向Fellowship,中华护理学会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护理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母婴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妇幼保健与优生优育协会理事,上海市护理学会门诊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护理杂志》编委,上海市护理学会“杰出护理工作者”,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护理学科带头人。在助产、母乳喂养、母婴保健护理领域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接受过全国首批孕产妇群组化保健基础班、高级班培训、香港中文大学产科重症监护培训,先后承担上海市科委省部级重点、面上、科普、技术标准等课题5项,市局级课题2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SCI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母乳喂养那些事》、《早产儿母乳喂养那些事》、《母乳喂养知识问答》科普专著3部、《产科急救情景模拟案例集》专著1部,以第一负责人获得上海市医学会科技奖1项,上海市护理学会科技奖3项,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奖2项,上海市卫建委优秀护理项目1项,健康上海行动优秀护理案例1项。
主要研究方向:探索促进自然分娩的助产适宜技术及助产创新服务路径;围绕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全旅程探索母乳喂养、孕产妇保健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结合人工智能探索妇产科护理教学、人才培养及学科交叉创新模式。
段霞
副主任护师,同济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护理部主任,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卫生健康人才评价题库建设专家,香港护理及助产专科学院Fellow,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Wexner医学中心访问学者,上海市优秀青年护理人才;上海市首届“尚医.护理管理菁英”优秀人物;上海市静安区中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康复医学优秀青年人才,同济大学护理领军人才;中华护理学会妇科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学人文》杂志上海编辑委员会常委、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等杂志审稿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卫健委及申康等研究项目20余项,在核心期刊和SCI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教材、专著、科普著作8部,获全国(医学类)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上海市康复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全国护理管理创新奖卓越奖、上海市优秀护理项目、上海市护理改进成果奖等奖励20余项,同济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同济大学优秀教材奖(研究生)一等奖,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
主要研究方向:聚焦围产期情绪障碍风险预测模型与基于循证的个性化干预策略构建;妇产科患者决策队列建设、临床路径及支持性照护模式优化;妇产科疾病多模态预警模型、智能化筛查干预平台开发等数智化护理。
更多最新博士后招聘信息请关注博士后招聘网微信公众号(ID:boshihoujob)
原文出处:
https://mp.weixin.qq.com/s/-LSzmg20ys2WdT2sq7oFKA
邮件申请时请标题注明信息来自博士后招聘网-boshihoujob.com,电话咨询时说明从博士后招聘网(www.boshihoujob.com)看到的博士后招聘信息。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boshihoujob@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