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关注“博士后招聘网”微信订阅号或微信搜一搜“博士后招聘网”关注我们。
当前位置: 博士后招聘网 > 医疗机构博士后招聘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小米可穿戴2025年联合招聘博士后启事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小米可穿戴2025年联合招聘博士后启事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 作者:博士后招聘网 | 时间:2025-07-30 16:56

一、合作背景

顶尖平台·跨界创新·全球视野

为深化“智能穿戴+运动医学”的跨界融合,推动健康大数据、运动损伤预防、智能康复、运动促进健康等领域的科研创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中国运动医学发源地,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与小米可穿戴事业部(全球智能穿戴市场份额超20%)联合设立博士后工作站,面向全球招募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共同探索医疗健康与智能技术的交叉应用。

二、研究方向

您的智慧将改变世界

1.运动健康大数据分析

•基于小米可穿戴设备的生理与运动数据,开展科学运动及主动健康机制及干预研究。运动伤病AI诊断研究。

2.医疗级智能硬件精准化校验及创新

•推动可穿戴设备与临床诊疗标准的协同验证;

•设计新型医疗级传感器,提升运动医学场景下的数据精度。

3.运动促进健康的分子机制研究

•运动促进机体整体健康的分子机制(抗衰、抗炎、改善代谢等);

•运动改善骨关节系统退行性病变的分子机制。

4.运动系统退行性病变发生机制及靶向治疗

•骨关节退行性疾病的发生机制研究;

•针对运动伤病的新型生物治疗策略研发。

三、申请条件

①学历要求

近3年内获得博士学位(或已通过答辩),年龄不超过35岁,专业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康复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运动人体科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电子工程、信息科学、生物统计学等

②能力要求

-具备医工交叉研究(如医疗大数据分析、生物信号处理)经验者优先。;

-熟具备基础科研(如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生物信息学分析)经验者优先;

-熟悉机器学习算法开发(Python/R/Matlab),有可穿戴设备相关项目经历者优先;

-较强的中英文写作能力,以第一作者发表过至少1篇SCI论文。

四、培养与待遇

①医工联合资源支持

由北医三院运动医学领域专家与小米可穿戴技术团队负责人联合指导,提供临床资源与工程化支持。

②薪酬福利

-年薪35万元以上(含基本工资、绩效及科研奖励);

-享受北医三院与北京大学科研配套资源与平台。

五、申请方式

(本招聘长期有效)

①材料提交

个人简历:个人简历(含个人信息(含身份证号、籍贯等)、教育背景(在学期间排名)、工作经历、科研成果、代表性论文等)

附件: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如果博士证书未获得可以先不用)、四六级证书、获奖证书等

②联系方式

投递邮箱:0016388009@bjmu.edu.cn

*主题注明“北医三院小米联合博士后申请”

六、项目特色

跨界融合医学与工程双视角突破行业壁垒,研究成果可发表于临床与基础医学、工科等领域顶刊

场景落地研究课题直击临床痛点,技术转化路径清晰(如联合申报专利、产品化落地),从实验室到产品线,只需一步

国际视野支持参与全球运动医学与数字健康领域学术会议及产业合作

北医三院+小米可穿戴

这里不仅是实验室

更是改变世界的起点!

加入我们

用代码书写生命科学

用创新重塑未来!

附:北医三院-小米可穿戴战略合作介绍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科与小米可穿戴设备达成院企战略合作,这一合作旨在通过整合医疗健康资源与智能穿戴技术,推动运动医学、健康管理及疾病防治领域的创新发展。

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科:中国运动医学发源地,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承担大量运动损伤防治相关国家级项目。

小米可穿戴事业部:全球领先的智能穿戴设备供应商,2023年全球智能手环/手表市场份额超20%。

合作重点

1.运动健康数据研究

小米可穿戴设备将收集用户的运动、生理指标等数据,与北医三院的临床研究结合,探索运动损伤预防、康复方案优化等课题,助力个性化健康管理。

2.创新医疗场景应用

•术后康复监测:通过设备实时追踪患者康复进度,为医生提供远程评估依据。

•运动风险预警:利用大数据分析,识别用户运动中的潜在风险(如过度疲劳、异常心率),及时发出提醒。

•慢病管理:针对关节炎、骨质疏松等慢性病患者,定制运动与健康监测方案。

3.联合科研与标准制定

双方计划在运动医学领域开展系列临床与基础联合科研项目,并推动智能穿戴设备在医疗场景中的数据标准和应用规范。

合作意义

•对医疗领域将智能穿戴设备纳入健康管理闭环,提升疾病预防和康复效率,推动“主动健康”模式。

•对大众通过更精准的健康数据反馈,帮助用户科学规划运动强度,降低运动损伤风险,并通过科学运动促进健康。

•对行业探索“医疗+消费电子”跨界合作范式,为数字健康产业提供技术落地案例。

导师介绍

王健全

合作导师简介:

王健全,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髋关节外科主任,教育部运动创伤技术与器械工程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兼总干事;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关节镜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镜学组组长;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委;作为运动医学专家为中国国家队和北京市体育队服务30年。分别担任2016年里约奥运会、2020年东京奥运会、2024年巴黎奥运会,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2023年杭州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首席运动医学专家;中国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医学专家组成员,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飞控医学专家组医学专家,空间站任务远程医学支持专家。《Arthroscopy》《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中华骨科杂志》编委,《中华外科杂志》通讯编委,主要研究方向是运动伤病的诊断和治疗,在组织工程关节软骨修复、骨科内植入材料、关节运动损伤微创治疗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主持2项国家级、多项省部级研究项目,目前在研课题9项,总经费达3000余万元。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10篇,其中权威期刊SCI论文60篇,作为主编、参编、主译专著10部。曾经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奖15项。

研究方向:

1、新型修复材料研发及诊疗体系研究

2、运动创伤诊疗及新技术研发

3、运动创伤组织修复与重建研究

4、运动创伤和康复机制研究

招聘计划:临床型博士后,科研型博士后

招聘职位:科研型博士后(2025年)

敖英芳

合作导师简介:

敖英芳,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名誉所长,运动医学关节伤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国之名医。现任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名誉主任委员(第二届主委)、中国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医师分会(创始会长)、亚洲关节镜学会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运动创伤与康复临床及基础研究,建立全国运动伤病预防治疗与康复体系,开展关节伤病微创外科治疗新技术,提出难治性运动伤病诊疗创新理念,取得系列重要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531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近两年发表SCI论文66篇,其中Q1区30篇,IF>10的6篇)。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4项,获第22届中国专利金奖;主编专著22部,其中《运动创伤学》为首部国家级研究生规划教材。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吴-杨医学一等奖,2024年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学成就奖。

研究方向:

1、膝关节韧带重建、软骨组织工程修复研究

2、运动康复脑中枢神经偶联机制研究

3、运动伤病生物治疗与AI诊断治疗相关研究

招聘计划:科研型博士后

招聘职位:科研型博士后(2025年)

王启宁

合作导师简介:

王启宁,北京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机器人动力学与控制、医工交叉研究,在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40余篇,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46项、美国发明专利授权2项,制定国家标准2项,部分研究成果已实现产业化。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融机器人”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项目等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20余项。担任IEEERAM、IEEE/ASMETMECH、IEEETMRB等6个国际期刊编委。是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优青、青拔。获得首届“熊有伦智湖优秀青年学者奖”。

招收方向:

招收博士后主要包括生物力学、生机电一体化、穿戴机器人、运动康复、柔性传感等方向。

招聘计划:科研型博士后

招聘职位:科研型博士后(2025年)

胡晓青

合作导师简介:

胡晓青研究员围绕“解析与构建膝关节损伤退变修复再生微环境”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系统深入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工作,取得系列重要成果,发表论文114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40篇(近5年32篇),包括Sci Bull(2023)、Sci Adv(2023)、Adv Sci(2023)、Chem EngJ(2023,2022)、Nat Commun(2022,2019)、Adv Funct Mater(2022)、Bioact Mater(2022)、Biomaterials(2015)等。授权发明专利13项,专利转让100万元。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北京大学临床医学+X青年专项1项,北京大学新工科交叉青年专项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作为共同负责人承担“北京大学医学部-密西根大学医学院转化医学与临床研究联合项目”1项。作为副主编撰写专著《关节软骨损伤修复重建学》,参与制定中国首部冰雪运动创伤救治专家共识。获“解析与重塑软骨组织修复再生微环境的基础研究”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14,2019),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年会青年优秀论文报告一等奖(2016)。研究成果获邀在ICRS、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等学术年会发言10次。任中国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医师分会基础研究与创新转化学组副组长、国际软骨再生与关节保护协会(ICRS)中国部学术秘书。任《生物工程学报》编委、British Journalof Sports Medicine中文版青年编委。

研究方向:

1、运动创伤组织修复与再生研究

2、干细胞在组织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转归

3、骨关节炎及软骨退变机制与再生研究

招聘计划:科研型博士后

招聘职位:科研型博士后(2025年)

张辛

合作导师简介:

张辛,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教授,运动医学科髋关节外科副主任。北京市科技新星,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中国专利金奖。擅长关节镜下微创治疗,研究方向是关节损伤修复。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在Nat.Metab.(2025)、Adv.Mater.(2024、2024、2022)、Chem.Eng.J.(2021)、Adv.Sci.(2025)、Int.J.Surg.(2025)等杂志发表文章36篇,并被Sci.ChinaLifeSci.(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期刊)选为封面文章。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8项,其中“一种关节软骨修复再生用支架及其制备方法”获2021年中国专利金奖,实现1000万元成果转化,并成功进入临床应用,已经在8个中心临床治疗中治疗病人230余例;“一种用于前交叉韧带重建固定的锌-锰-镁合金界面螺钉”于2021年实现50万成果转化并在13个临床中心开展临床试验,治愈患者160例。基于以上成果,荣获中国专利金奖、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北京青年科技奖、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Wiley新锐科学家入围奖、Wiley中国高贡献作者等多项荣誉,担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冬季运动损伤分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协科普专家、国家体育总局特聘医疗专家、北京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医师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和老年医学运动分会委员、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中文版编委等多项任职。

研究方向:

关节损伤与修复

招聘计划:科研型博士后

招聘职位:科研型博士后(2025年)

黄洪杰

合作导师简介:

黄洪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副研究员,副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科室主任助理。

专业方向为运动损伤关节镜微创治疗,长期从事关节运动损伤修复和生物材料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目前在研课题4项,发表中英文论文45篇,授权专利15项。曾获北京大学优秀青年医师奖、第一届中国科技青年论坛三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第四届亚洲软骨修复协会(ACRS)论文金奖。

研究方向:

运动损伤关节镜微创治疗

招聘计划:科研型博士后

招聘职位:科研型博士后(2025年)

程锦

合作导师简介:

程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运动医学关节伤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研究生导师,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人才计划。长期聚焦骨关节损伤退变发生机制与修复再生策略研究,共发表论文60余篇,近五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Science、ACS Nano、Science Bulletin、Theranostics等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22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与青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4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参编专著《骨科运动医学—原理与实践》(副主译)、《关节软骨损伤修复重建学》(主编助理、编者)。获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中关村人才协会“医工领域未来人才”称号,Wiley中国高贡献作者、北京大学实验室工作先进个人、北京大学医学部暑期科研项目优秀指导教师。担任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中文版主编助理与青年编委,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dvanced Fiber Materials、MedComm、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Regenerative Biomaterials、iScience等期刊特邀审稿专家,国际华人骨研学会(ICMRS)终身会员。

研究方向:

1、运动系统退行性病变发生机制与靶向治疗;

2、运动损伤修复再生;

3、运动促进健康相关机制研究

招聘计划:科研型博士后

招聘职位:科研型博士后(2025年)

任爽

合作导师简介:

任爽,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副研究员,研究生导师,运动生物力学实验室负责人。

主要从事运动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包括膝关节运动损伤生物力学机制、软骨损伤生物力学机制、大众健康运动损伤风险研究、运动损伤康复智能设备研究等。

学术兼职包括:英国运动医学BJSM杂志中文版青年版编委,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客座编辑,中华康复治疗师协会脊柱侧弯与体态康复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北京市科协人才举荐 评审专家,北京围手术期医学学会骨科康复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小米运动健康相关课题等8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及通讯作者SCI论文20余篇。参编与参译运动医学专著3项。获批专利及著作权20项、成果临床转化200万元。

研究方向:

1、运动损伤生物力学机制研究

2、健康大数据人工智能研究

3、运动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

4、运动康复智能系统研究

招聘计划:科研型博士后

招聘职位:科研型博士后(2025年)

刘振龙

合作导师简介:

刘振龙,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201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运动医学专业,临床型硕博连读。毕业后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从事博士后工作。临床方向为运动损伤的诊断与治疗,基础研究方向为组织工程技术修复肌腱断裂和软骨损伤的研究,人工智能在运动损伤诊疗中的应用等。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院校级等基金10余项,主持并参与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10余项,能熟练开展肩、肘、膝、髋、踝、腕关节微创手术,为百余名国外、国内国家队队员、奥运冠军、全国冠军和省冠军等运动员主刀手术;发明多种手术方式,如肩袖撕裂“热气球”缝合法发明人,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无骨道复位固定法发明人,脱钙骨支架修复软骨损伤技术发明人等,申请国家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2项,其中专利转化2项,转化金额100万元。2020年荣获第三届北京大学第三院转化成果大赛优秀奖,2020年入选北京市首届创新转化大赛培育项目。作为研究生导师和博士后导师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博士后1名。获得北京大学优秀班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优秀教师等荣誉,参编参译著作10余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中英文论著30余篇。作为医疗专家长期为国家级或省市级举重队、铁人三项队、游泳队、登山队等提供医疗保障。连续三届担任国际软骨再生与关节保护协会委员(International Cartilage Regeneration & Joint Preservation Society ,ICRS),2024备战奥运国家登山医疗队专家,中国中药协会骨伤科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主动健康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首届医药成果转化专家库专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循环经济协会副秘书长兼理事,中华志愿者协会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分会副会长,北京整合学会运动康复与转化分会秘书长,科技部专家库专家,国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科协科技人才评审专家等。

研究方向:

1、组织工程技术促进腱骨愈合、修复软骨损伤的基础研究;

2、脱细胞基质支架结合干细胞促进腱骨愈合、修复软骨损伤的临床转化研究;

3、AI技术辅助诊疗运动损伤的研究。

招聘计划:科研型博士后

招聘职位:科研型博士后(2025年)

史尉利

合作导师简介:

史尉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研究员、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专业方向为运动损伤疾病诊疗;现任:1、北京整合医学学会运动康复与转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主动健康分会常务委员;3、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运动损伤医学体育防护专业委员会委员;4、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先后主持国自然面上等省部级课题12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1篇,SCI论文37篇,研究入选WebofScience前1%高被引论文,获批专利11项,转化2项,参编专著6部。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和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等。

研究方向:

1、运动系统生物材料研发和应用;

2、干细胞在运动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3、AI在运动损伤诊疗中的应用研究。

招聘计划:科研型博士后

招聘职位:科研型博士后(2025年)

更多最新博士后招聘信息请关注博士后招聘网微信公众号(ID:boshihoujob)

原文出处:

https://mp.weixin.qq.com/s/7803J-V95cdeZKPA0ER0dA

请您在邮件申请时在标题注明信息来自:博士后招聘网-boshihoujob.com,电话咨询时说明从博士后招聘网(www.boshihoujob.com)看到的博士后招聘信息。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boshihoujob@163.com。

博士后招聘网微信公众号

博士后招聘网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ID:boshihoujob

发布博士后招聘信息 + 微信群

博士&博士后社群

  • 博士后招聘群
    320560656

  • 哲学博士群
    934079716

  • 经济学博士群
    945762011

  • 法学博士群
    934096817

  • 教育学博士群
    934118244

  • 文学博士群
    934106321

  • 历史学博士群
    945803407

  • 理学博士群
    487556986

  • 工学博士群
    596456271

  • 农学博士群
    114347294

  • 医学博士群
    136664155

  • 管理学博士群
    797229360

Copyright©2018-2025 博士后招聘网(boshihoujob.com) 版权所有 皖公网安备 34070202000340号

www.boshihoujob.com 皖ICP备18007485号-1

本网站所有资讯内容、广告信息,未经书面同意,不得转载。

博士后招聘网(www.boshihoujob.com)专注服务于海内外博士后研究人员。

博士后招收信息发布请联系邮箱boshihoujob@163.com,微信号:bshjob001。
联系时请注明单位名称(如:单位名称+博士后招收信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