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商大学2025年全球诚邀英才依托申报海外优青项目(新增批次)
信息来源:北京工商大学 | 作者:博士后招聘网 | 时间:2025-08-14 11:15
一、项目简介
为进一步完善科学基金人才资助体系,充分发挥科学基金引进和培养人才的功能,吸引更多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回国(来华)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现启动2025年新增批次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申报工作。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旨在吸引和鼓励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二、资助模式
1.资助强度:100万元-300万元。
2.资助期限:首期3年。
三、申请条件
1.申请人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出生日期在1985年1月1日(含)以后;
(3)具有博士学位;
(4)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
(5)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至2025年9月15日前,一般应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等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不适用于通过中外联合培养方式取得海外博士学位的情况);
在海外工作期间,同时拥有境内带薪酬职位的申请人,其境内带薪酬职位的工作年限不计入海外工作年限。
(6)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7)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4年1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并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2.限项要求
执行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相关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对于已申请2025年度上半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的申请人,因时间结点原因导致不符合当时申请条件、但符合新增批次申请条件的,可申请新增批次项目;其他申请人不得在新增批次重复提交申请。
已申请2025年度其他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的,不得在新增批次申请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
四、学校政策支持
依托北京工商大学申报并入选者,受聘期间享受以下待遇:
1.根据个人意愿纳入学校正式编制(事业编制);
2.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待遇,聘期内年薪制,根据学校政策及个人发展,动态调整;
3.根据个人需求提供学校周转住房;
4.提供配套科研经费,支持组建团队,保障博士研究生招生名额;
5.符合落户政策,可解决本人、配偶及子女北京市户口。协助办理子女入托、入学相关事宜;配偶符合北京市及学校人事调配政策的,按政策协助支持,其他可面议。
此外,学校还将为申请人提供全程专业政策咨询和贴心一站式服务。
五、申报方式
1.简历投递
(1)请于2025年9月1日前将个人简历发送至各学院联系人邮箱,简历应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联系方式、学习和工作经历、主要学术成就(论文、项目、专利和奖励情况等),并抄送至人才工作办公室邮箱:hro@pub.btbu.edu.cn,邮件标题请注明“2025新增批次海外优青+姓名+学院+博士后招聘网”。
(2)符合条件的申请人与学校签订工作合同或者意向性协议。
2.系统报名
(1)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可按照项目指南要求,与学校签订工作合同或者意向性协议,于2025年8月1日以后登录信息系统,在线填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申请人要对申报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作出承诺,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2)申请人应当按照申请书填报说明和撰写提纲的要求用简体中文或英文在线填写申请书,并上传附件等材料。申报人和用人单位要认真填写申报材料,填写详细的身份证号、护照号和工作履历信息,并确保信息完整准确。
(3)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实行无纸化申请方式,申请人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公正性承诺书等材料至依托单位,由依托单位审核后在线提交自然科学基金委。
(4)项目申请信息系统链接:https://grants.nsfc.gov.cn/。
(5)学校将组织同行专家进行申报辅导,做好项目申报相关服务工作。
六、联系方式
1.人才政策咨询
人才工作办公室:刘老师
联系电话:+8610-68984690
联系邮箱:hro@pub.btbu.edu.cn
2.项目申报咨询
自然科学处:罗老师
联系电话:+8610-81353865
联系邮箱:btbukyc@btbu.edu.cn
学院 | 联系方式 |
经济学院 | +8610-81353288 (邓老师) jjxy305@163.com |
商学院 | +8610-68988713 (刘老师) sxy@pub.btbu.edu.cn |
数字书院 | +8610-68984010 (李老师) szsy@pub.btbu.edu.cn |
食品与健康学院 | +8610-68984003 (周老师) spxy@pub.btbu.edu.cn |
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 | +8610-68985456 (王老师) slise@pub.btbu.edu.cn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8610-81352689 (赵老师) zhaozm@btbu.edu.cn |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 +8610-81353376 (刘老师) caai@pub.btbu.edu.cn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8610-81353369 (李老师) lihailin@btbu.edu.cn |
法学院 | +8610-81353346 (孙老师) 20170707@btbu.edu.cn |
语言与传播学院 | +8610-81353380 (何老师) yycb@pub.btbu.edu.cn |
设计与艺术学院 | +8610-81353103 (王老师) cbysxy@pub.btbu.edu.cn |
七、学校简介
北京工商大学是北京市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校办学始于1950年,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北京轻工业学院与北京商学院合并,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并入组建而成。合并组建后学校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现已发展成为理、工、经、管、法、文、艺、农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坚持“创新、开放、特色、质量”发展共识,以“工商一体化”理念为引领,坚定不移走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之路,加快推进“双一流”学科创建,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奋力答好“教育强国,北工商何为”的时代命题。
2003年8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0次会议审核批准,学校成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单位,2004年起与中央财经大学联合招收和培养会计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7年6月,学校接受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3月,教育部召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经全体委员投票确定:北京工商大学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结果为“优秀”。
2012年12月,学校食品(含保健食品)添加剂与安全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授予学位学科名称为“食品科学与工程”。2014年9月,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新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8年5月,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应用经济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9年9月,学校“应用经济学”学科获批新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21年10月,学校“系统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工商管理学”3个学科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023年11月,“系统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工商管理学”3个学科获批新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24年9月,学校“统计学”“化学工程与技术”2个学科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与医药”获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校总占地面积83万平方米(1245亩),其中阜成路校区21万平方米(315亩),良乡校区62万平方米(930亩)。总建筑面积59.22万平方米,其中阜成路校区20.25万平方米,良乡校区38.9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4.93亿元。图书馆馆舍总面积25793.1平方米,截至目前,图书馆拥有纸质文献196.3万余册、电子图书162.1万余册,电子期刊229.8万余册,中外文数据库102个。
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
学校现设4个学部,含10个学院、1个教学部、3个书院;拥有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项目)、2个国家级检测中心;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技部中国-加拿大联合实验室、环保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高精尖中心、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哲社研究基地、首都商贸发展研究基地、数字商学交叉学科平台等24个重要省部级科研平台和15个省部级行业协会科研平台;拥有4个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联合培养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2个、本科专业62个。
学校先后获批“应用化学”“产业经济学”“食品科学”和“会计学”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民商法学”“材料加工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环境工程”和“企业管理”6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19年,学校“应用经济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3个学科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学校现有博士后53人,有各类学历教育学生1.7万余人。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100余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含双聘院士2名、兼职教授3名),国家级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级人才支持计划青年项目人选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2人,北京学者2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优秀人才4人,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人,北京市“高创计划”杰出领军人才1人、教学名师4人、青年拔尖人才4人,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1人、青年英才1人,北京市人才计划项目人选18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4人。
原文出处:
https://mp.weixin.qq.com/s/fqcSTVLwL2xa5e29CFkMWQ
请您在邮件申请时在标题注明信息来自:博士后招聘网-boshihoujob.com,电话咨询时说明从博士后招聘网(www.boshihoujob.com)看到的博士后招聘信息。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boshihoujo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