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2025年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公告
信息来源: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 | 作者:博士后招聘网 | 时间:2025-11-14 15:12
Part 01院校简介
中国医学科学院成立于1956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成立于191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自1957年起实行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是我国最高医学研究机构和最高医学教育机构。院校始终牢记初心使命,以引领我国医学科技教育发展和维护人民健康为己任,教育人才辈出,科研硕果累累,医疗领衔行业,为我国现代科学医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院校已发展成为拥有21个研究所、6家附属医院、10个学院、105个院外研发机构,集医教研产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
Part 02学院简介
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科肇始于1921年。1989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成立。2018年,北京协和医学院率先建立群医学学科。北京协和医学院一直秉承着“大医学大卫生大健康”的群医学理念发展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科,2019年群医学获批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项目支持。2020年7月16日,为推进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和一流学科建设,协和医学院将原公共卫生学院院名正式确定为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2022年2月,学院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0月,北京协和医学院被批准认定为首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
学院按照“高层次、研究型、国际化”的办学要求,招收、培养群医学、流行病和生物统计学、公共卫生、生命伦理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老年学等专业的硕士、博士。学院高度重视博士后队伍的建设,建立博士后人员“选培育用留”工作体系。
01申请条件
1.申请者至少需具有群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科技哲学(包括生命伦理学)、基础医学、药学、病原生物学、外交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卫生经济学、卫生体系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数学、生物计算学、人口学、老年学等其中1个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及研究经历;
2.进站时年龄为35周岁及以下,获得博士学位,且获学位时间一般不超过3年,或进站6个月内获得博士学位;
3.进站后人事关系转入院校,确保能够全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站研究时间2-3年;
4.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有良好的中文写作及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5.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品学兼优,遵纪守法,无不良记录,身体健康。
02薪酬待遇
1.博士后待遇按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后管理相关规定执行。
2.鼓励申请“协和青年学者支持计划”和“协和海外青年学者支持计划”。“协和青年学者”支持计划资助中国籍优秀青年学者,“协和海外青年学者”支持计划资助外籍优秀青年学者,入选者薪酬待遇面议。
3.支持作为课题负责人申请博士后基金和国家级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基金;博士后可纳入医学健康科技创新工程岗位支持对象范围,可参照在编人员参加教师岗前培训,符合条件者可依托院校申请认定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提供各种专业培训机会,包括海外合作学术访问与交流,支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活动。
4.畅通职业发展路径。除引进人才外,学院的科研、教学岗位,原则上从优秀博士后中选聘。优秀博士后出站,满足院校准聘长聘系列教职聘任条件者,可申请助理教授岗位;成绩特别突出者,可直接申请准聘副教授岗位。获聘者按照引进人才待遇给予薪酬、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等各项支持。
03应聘材料
1.详细的个人简历:包括学习工作经历、主要研究工作内容、代表论文论著清单以及三篇以内同行评议研究论文代表作全文、获奖情况。
2.请提供博士学位论文、3封同行专家推荐信(推荐信模板请联系意向合作导师联系人,推荐信其中1封为博士导师或现单位直属领导。推荐信内容含以下信息:个人学术情况、学风、教育经历以及推荐人的联系方式)。
3.博士后期间的研究计划、预期目标等。
04招聘程序
1.申请:申请人请通过电子邮件提交个人简历、相关证明材料以及代表性论文发送至意向合作导师联系人的邮箱(见导师简介),邮件主题:申请人姓名+博士后申请+毕业学校+专业+合作导师姓名+博士后招聘网。
2.审核:经合作导师确定的意向人选,初选合格者电话通知面试,未通过初选者恕不另行通知。面试通过者登陆“中国博士后网站”注册,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3.入职:办理报批及进站手续。
05联系方式
单位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极阁三条31号
联系人:赵老师、张老师
联系电话:010-65120552
电子邮箱:qungonghr@163.com
Part 03合作导师及招聘计划
一、 王辰院士
(一) 导师介绍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群医学及公共卫生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呼吸和共病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Chinese Medical Journal总编辑。
长期致力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群医学及公共卫生领域的医疗、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慢性气道疾病、控制吸烟、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技术、肺栓塞与肺动脉高压、新发突发呼吸道传染病、共病及互作病、群医学理论等方面作出重要创新,改善医疗卫生实践。
在NEJM、The Lancet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内科学》《呼吸病学》《危重症医学》《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等国家统编教材。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等奖、特等奖。
以先进理念引导我国现代呼吸学科健康发展。创立我国群医学学科。推动我国院校医学教育与毕业后医学教育改革并取得重要成效。
(二) 主要研究方向
群医学、卫生经济学、卫生体系学、卫生政策、呼吸病与危重症医学、生命伦理学与卫生政策伦理学研究。
(三) 联系我们
联系人:苏老师
联系方式:13520903520
subinbin@sph.pumc.edu.cn
联系人:赵老师(卫生经济学及相关方向,共同合作导师:陈思邈教授)
联系方式:15522963942,jinghan_zhao@outlook.com
二、 翟晓梅教授
(一) 导师介绍
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委员、国家卫健委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部科技伦理委员会委员、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理事、中国科协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兼生命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遗传学会伦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伦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医学会伦理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卫生法学会副会长等,并兼任美国海斯廷研究中心研究员、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基因编辑伦理专家委员会成员、国际干细胞学会伦理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
著有《死亡的尊严》,主编《生命伦理学导论》(北京高校精品教材立项项目,第一版、第二版),编著《公共卫生伦理学》,主译WHO授权中文版《国际健康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案例汇编》,主译《生物技术与生物政策》;合译《安乐死与医生帮助自杀》等著作和译作,近些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并担任有《Bioethics》杂志编委,《Developing World Bioethics》杂志审稿专家,《Health Care Science》杂志副主编等。
生命伦理学研究团队致力于开展学术研究、政策咨询、教育培训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推动生命伦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作为国家专家组成员参与完成了一系列有关国家政策的伦理学论证和研究报告,以及相关伦理准则、专家共识的起草、制定、咨询和修订工作。带领团队参与完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医学会、联合国艾滋署、欧盟、国际干细胞学会、伊斯坦布尔宣言监管理事会、美国海斯廷研究中心等国际组织的专家组工作。
(二) 拟招人数
2名(科技政策、遗传学和生命伦理学专业背景优先)。
(三) 主要研究方向
生命伦理学与卫生政策伦理学研究。
(四) 联系我们
联系人:张老师
联系方式:13801228554
zhangjian@cams.cn
三、 邵瑞太教授
(一) 导师介绍
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特聘教授。主要从事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慢性呼吸性疾病为主的人群预防政策、策略与干预措施以及循证干预措施在现实世界的实施性科学研究、数智健康技术研发以及在慢性病与预防中的应用以及循证医学与实施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在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和研究等。曾长期任职于世界卫生组织总部慢性病预防与健康促进部门,此前也曾长期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领域工作。他目前还担任STAR公共卫生专业主任委员、国家残疾预防专家委员会委员等。他是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副主编、中国预防医学杂志副主编以及Journal of nutrition,health&aging杂志副主编等。
主要研究领域与项目:1)科学证据转化与实施科学研究:大庆糖尿病预防第II阶段研究,目的是探索如何将大庆糖尿病预防I气象相征的生活方式有效预防糖尿病的科学证据和新兴的干预手段如数字干预技术,加快在现实世界转化和实施科学研究(Daqing DPS-studyII);2)高血压和糖尿病联合预防控制:在河南和山东开展针对以高血压与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病症连续性保健所产生的级联效应开展实施性研究(CHIC Cs);3)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与多家医院合作和护理机构合作,通过居家照护预防卒中病人复发以及改善生活治疗研究以及与南昌市疾控中心合作开展的成人减重实施性研究项目等。4)实施科学理论与方法在成人减重研究中的应用,以及5)心脑血管病-代谢疾病-肾脏疾病联合预防研究。另外,还在老年衰弱与认知测量以及老年养护政策与模式领域开展了探索性研究。
(二) 拟招人数
1名(预防医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博士)
(三) 主要研究方向
慢病流行病学、心理与行为学、慢性病循证策略与干预措施、促进健康老年、数智健康技术与慢性病预防。
(四) 联系我们
联系人:王恕
联系方式:18210239840
wangshu@cams.cn
四、 乔友林教授
(一) 导师介绍
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特聘教授,国家人事部来华定居专家、北京市归国华侨、1997年应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现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特聘教授、WHO总干事癌症防治专家组成员、全球消除宫颈癌专家组成、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防控国际智库专家、国家卫健委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首批专家。先后就读和工作于四川医学院、大连医学院、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公卫学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癌症研究所(NCI/NIH);癌症人群预防和控制领域的专家,通过多学科及全球合作开展了多种癌症的病因学、一级预防(包括疫苗)及早诊早治研究,帮助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癌症预防和控制研究工作。曾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奖、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学名师、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美国“科尼留斯•克鲁士”奖、第二届中国流行病学杰出贡献奖、2000年法国“欧罗金”国际奖、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署癌症研究杰出贡献奖章、2018年度Pearline全球癌症研究人道主义科学家奖。获健康中国2016年10大杰出人物、2020年“中国侨界贡献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五项省部级二等奖;作为第三完成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三项省部级一等奖;共发表科学论文770多篇,其中SCI论文540多篇,累计影响因子超2,550,他引31,500多次,h指数89。连续11年(2014-2024)进入医学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Elsevier)。2021年全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家学术影响力百强排名前第15名。
主要研究领域:1)数字健康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2)宫颈癌防控技术与策略模型研究;3)全球健康应用性研究;4)乳腺癌筛查方法研究;5)女性及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研究。
(二) 拟招人数
1名(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博士)
(三) 主要研究方向
医学人工智能与宫颈癌防控研究、群医学与全球健康、传染病流行病学、疾病负担、防控政策研究、自动容积超声乳腺癌筛查方法队列研究、慢性病卫生经济学研究及心理、行为学研究。
(四) 联系我们
联系人:杨瑶
联系方式:18289545411
youlin_qiao@163.com
五、 郑晓瑛教授
(一) 导师介绍
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特聘教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级科技人才领军项目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兼任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副理事长、中华预防医学会残疾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社会职务。主要研究领域为人群增龄健康与共病风险暴露的系统识别技术,老年人口衰老机制研究、人口健康经济与政策评估等。
曾两次担任国家人口健康领域“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在Lancet、BMJ、PNAS、Science和Nature子刊等国际期刊发表SCI200余篇,荣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Celso Furtado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奖励。
(二) 拟招人数
2-4名(有群医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和预防医学、生物计算学、老年学、人口学相关研究经历者优先)。
(三) 主要研究方向
人口健康与环境的交叉学科研究,包括人口健康流行病学研究、老龄科学及其政策研究、全生命期残疾预防与控制交叉学科研究、健康经济与政策评估研究等。
(四) 联系我们
联系人:赵艺皓
联系方式:13120201856
z913551@163.com
联系人:苏彬彬
联系方式:13520903520
subinbin@sph.pumc.edu.cn
六、 张敏教授
(一) 导师介绍
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环境与职业健康系副主任/教授。第八届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职业健康标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第十七届农工党中央乡村振兴发展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副秘书长。中华全国总工会理论和劳动关系智库专家。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工作组成员。中国科协联合国咨商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专委会委员。长期担任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技术顾问,兼任中华预防医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职业健康标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医护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职业与环境健康分会主任委员等职务。
长期管理和研究国际与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作为第一起草人研制并由国家发布9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ILO委托并出版张敏撰写的英文技术指南《National System for Recording and Notification of Occupational Diseases-Practical Guide》;作为外部专家全程参加两项WHO/ILO医护人员职业健康技术指南《guidance-COVID-19: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for health workers》《Caring for those who care: guid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programmes for health workers》;作为核心专家全程参加两项ILO国际职业病诊断技术指南制定《List of occupational diseases (revised 2010). Identification and recognition of occupational diseases: Criteria for incorporating diseases in the ILO list of occupational diseases》《Diagnostic and exposure criteria for occupational diseases-Guidance notes for diagnosis and prevention of the diseases in the ILO List of Occupational Diseases (revised 2010)》。
承担多项来自科技部、国家卫健委、国际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等项目,长期从事国家政策研究、咨询和评估工作,在中国推广应用医护人员职业健康、工效学改善、农业职业健康等领域的国际职业病防治技术工具,利用农工党参政议政渠道提交职业健康法律、政策和实践的全国政协提案、专题报告等。2000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0多篇,包括BMJ、BMJ Open、Journal of Global Health、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等国际期刊,以及接受Bulletin WHO、BMJ专访文章。担任BMJ、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中国护理管理、中国职业医学等杂志阅稿人、专栏编辑。作为主编/副主编、主译副主译出版专著30余部。有8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二) 拟招人数
2名(临床医学和法学专业博士各1名)。
(三) 主要研究方向
职业健康相关政策、法规、标准研究,化学物质和大气污染物职业危害研究,重点人群职业健康防护研究,不良工作组织与职业精神健康研究,不良工效学条件与职业性肌肉骨骼损伤研究,职业健康监察研究。
(四) 联系我们
联系人:黄一鸣
联系方式:19801109682
yiming_h12@163.com
七、 冯录召研究员
(一) 导师介绍
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员,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病原体感染防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世界卫生组织新型流感疫苗全面价值评估咨询组专家,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第一届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标准委员会传染病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旅行卫生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疫苗与健康分会会长,北京预防医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传染病流行病学、监测预警、疫苗应用实施。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Lancet、BMJ、Lancet Public Health、Nature Communications、中华医学杂志等期刊发表160余篇论文。主持科技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海南省重点研发揭榜挂帅项目。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科普奖2项;入选2023-2025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二) 拟招人数:2名。
(三) 主要研究方向
传染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智慧化监测预警、疫苗应用策略和实施科学。
(四) 联系方式
联系人:冯录召
联系方式:010-65120716
fengluzhao@cams.cn
八、 李中杰研究员
(一) 导师介绍
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准聘副教授,研究员,拥有多年在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事传染病防控与研究工作经验。主要研究领域涉及传染病传播与流行特征、疾病监测与预警、疾病负担与干预措施效果评价等。作为项目与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多个项目。累计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超过100篇,多项科研成果为疾病防控政策和公共卫生实践提供科学依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二) 拟招人数:2名。
(三) 主要研究方向
传染病流行病学、急性呼吸道感染健康危害与疾病负担、传染病监测预警。
(四) 联系我们
联系人:崔金朝
联系方式:18612690539
pumc2024@126.com
lizhongjie@sph.pumc.edu.cn
九、 韩莎莎助理教授
(一) 导师介绍
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助理教授,数字健康照护课题组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健康照护方法学前沿研究,致力于借助数学方法和科技技术解决医疗健康照护中未被满足的需求。韩莎莎教授曾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BMJ global health, Communications medicine, Engineering, Jama network open, Journal of infec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 Statistics in medicine, Statistical Methods in Medical Research, Statistica sinica等等医学、数学和综合性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参与编写书籍《Handbook of Statistical Bioinformatics》,研究成果多次受邀在国际会议做学术报告,获奖2项,被超过300多家海外媒体报道。
目前主持并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江西省共病机制与干预重点专项等。团队已与我国、美国、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丹麦等国内外多个优秀团队在数字健康照护领域领域积极展开合作。
(二) 拟招人数
2名(理工学本科背景优先)。
(三) 主要研究方向
数字健康照护领域数字健康照护方法学研究,大数据因果分析和优化建模方法研究,队列和干预试验研究的方法设计和精准评估。
(四) 联系我们
联系人:韩莎莎
联系方式:hanshasha@pumc.edu.cn
十、 张莉助理教授
(一) 导师介绍
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主要围绕慢性病防控,特别是恶性肿瘤的人群防控研究,以肿瘤筛查为突破口,在筛查方案优化、组织实施评估、国际专家共识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研究成果多次被WHO等国内外相关指南/专著引用。曾获WHO/IARC博士后奖学金。
主持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科院创新工程、WHO/IARC博士后归国等多项基金。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身份在Nature Medicine,e Clinical Medicine, BMC Medicine等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参编中英文指南/论著7部,包括WHO《宫颈癌前病变筛查和管理》防控指南、剑桥大学出版社的宫颈疾病专著等。参加国际会议口头汇报十次,并多次获得国际会议奖励(包括会议奖学金和最佳口头汇报奖)。
现任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宫颈癌整合防筛专业委员会委员。
(二) 拟招人数:1名。
(三) 主要研究方向
慢性病防控,包括慢性病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
(四) 联系我们
联系人:张莉
联系方式:zhangli@pumc.edu.cn
十一、 吴泽妮助理教授
(一) 导师介绍
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体微生物组与肿瘤流行病学,包括微生物组与头颈肿瘤和乳腺癌的流行病学研究,人乳头瘤病毒(HPV)相关致癌分子与宫颈病变的病因和应用研究。多次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科研资助,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工程等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NCI所长创新奖、NIH优秀学者奖等多项国际学术奖励奖励。
(二) 拟招人数:1名。
(三) 主要研究方向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公共卫生学(有微生物组学研究背景优先)。
(四) 联系我们
联系人:吴泽妮
联系方式:zeni.wu@pumc.edu.cn
十二、 蒋幸助理教授
(一) 导师介绍
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个体暴露组学和共病研究,包括识别暴露标志物,开发人群的空气污染-心肺损伤评价标准,用于环境污染物公共健康的大规模监测和预防。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ES&T、ES&TLetters、JHM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科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博士后面上项目,参与国自然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科技部973项目等。曾荣获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人才称号,研究内容作为代表性论文成果入选2021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担任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xposure Assessment等国际学术期刊青年编委。
(二) 拟招人数
1名(暴露分析与评估、多组学与大数据等背景优先)
(三) 主要研究方向
新污染物多介质暴露组与共病研究
(四) 联系我们
联系人:蒋幸
联系方式:13011297600
xjiang@sph.pumc.edu.cn
十三、 李昱助理教授
(一) 导师介绍
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干预措施评价和急性传染病的后遗症,已建立包括三甲医院和疾控机构在内的研究合作网络。曾在Lancet Child Adolesc Health、EBio Medicine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与5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项国际合作课题。研究成果系统揭示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时空特征、传播动力学特征和疫苗效果,研究结果直接支撑国家防控指南更新和疫苗免疫策略制定。曾获省部级科技奖3项、科技部奖励1项、国家级奖励1次、省部级抗击新冠疫情突出贡献荣誉2次。主译科普出版物1部,编制国家级技术指南2部,参编专著1部。
(二) 拟招人数:1-2名
(三) 研究方向
基于多中心医疗机构数据开展智慧化监测预警、基于电子队列研究传染病和慢性病关联
(四) 联系我们
联系人:尹思宇
联系方式:18390871819
yinsiyu819@163.com
1987liyu263@163.com
十四、 宫恩莹助理教授
(一) 导师介绍
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助理教授。主要从事慢性病流行病学、数字健康、实施科学、群医学等领域研究。近5年主持和承担包括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美国中华医学会公开竞标项目、世界卫生组织咨询项目等多项课题。累计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the BMJ,PLOS Medicine等杂志发表多篇研究。研究团队与美国杜克大学、耶鲁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昆士兰大学等相关领域全球顶尖团队有深入合作。
(二) 拟招人数:1-2名
(三) 主要研究方向
慢性病流行病学、数字健康与医疗大数据、实施科学
(四) 联系我们
联系人:宫恩莹
联系方式:enying.gong@outlook.com
gongenying@cams.cn
*在未招收满额前,本公告长期有效,欢迎垂询
更多最新博士后招聘信息请关注博士后招聘网微信公众号(ID:boshihoujob)
原文出处:
https://mp.weixin.qq.com/s/aoaUyPiXDdEc-6Sm4GfRZw
邮件申请时请标题注明信息来自博士后招聘网-boshihoujob.com,电话咨询时说明从博士后招聘网(www.boshihoujob.com)看到的博士后招聘信息。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boshihoujob@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