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博士后招聘网 > 海外优青 >

华中师范大学2025年诚邀英才依托申报海外优青(新增批次)

一、 学科领域

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包括但不限于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植物保护、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工程、生物与医药、资源与环境、智能科学与技术、纳米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以及新师范、新交叉、新工科、大健康等领域。具体招聘方向详见各学部(院)联系方式。

二、 支持政策

1.岗位聘任

纳入事业编制管理,聘任为教授/研究员,授予博士生导师资格。

2.薪酬待遇

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另可叠加成果奖励、科研绩效分配、成果转化收益等。重点领域、急需紧缺或特别优秀人才可"一事一议"叠加学校人才基金特别支持。

3.科研条件

提供丰厚的科研启动经费,配备良好的办公用房、实验室等教学科研条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和核科学计算中心、超算中心、脑成像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电镜中心等实验平台全方位助力青年。

4.团队建设

支持团队建设,配备骨干教师。每年提供1-2个全额资助博士后招收指标、2个博士生招生名额。

5.住房及安家费

学校提供过渡住房及充足的安家费,另可享受国家和地方生活补贴。

6.培养机制

支持申报省市引才计划,可享受更多资助。入围答辩者即可按一定程序纳入校内人才计划予以长效支持。

7.配偶子女配套政策

子女可享受国内顶尖基础教育资源(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连续多年排名全国第一,附属小学、附属幼儿园皆为省级示范学校);协助解决配偶工作。

8.服务保障

享受公费医疗、年度专项体检等,协助解决保险、落户和签证等相关事宜,提供一站式服务;享受湖北省人才一卡通"楚才卡"落户、住房、医疗、出行、金融等20余项优质服务。

9.申报服务

学术导师"一对一"申报辅导,工作团队贴心服务。

10.支持实地考察

携手光谷人才集团"轻舟行"计划,提供最高36万元考察补贴。

三、 项目简介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四、 申报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出生日期在1985年1月1日(含)以后;

3.具有博士学位;

4.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

5.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至2025年9月15日前,一般应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等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不适用于通过中外联合培养方式取得海外博士学位的情况)。在海外工作期间,同时拥有境内带薪酬职位的申请人,其境内带薪酬职位的工作年限不计入海外工作年限;

6.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7.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4年1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并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8.执行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相关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对于已申请2025年度上半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的申请人,因时间结点原因导致不符合当时申请条件、但符合新增批次申请条件的,可申请新增批次项目;其他申请人不得在新增批次重复提交申请;

已申请2025年度其它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的不得在新增批次申请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

五、 联系方式

即日起可与各学部(院)联系沟通申报意向,并将个人简历发送至各学院联系人(抄送至人才办联系人)。简历应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学习和工作经历、学术成果等。学校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商议进一步事宜。

六、 学部(院)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明细表(请点击链接查看详情

七、 人才工作办公室联系方式

联系人:恽老师、马老师

电话:+86-27-67867121;+86-27-67863251

邮箱:yunlida@ccnu.edu.cn

八、 学校简介

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

首批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华中师范大学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坐落在武昌南湖之滨的桂子山上,建成面积160余万平方米,另有250余万平方米的新校区(武汉盘龙城)正在规划建设。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溯源于1903年创办的文华书院大学部,1985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并由中原大学创始人之一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12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为国家培养了60多万优秀人才。

人才培养体系完备

84个本科专业

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30个教学科研单位

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师资队伍力量雄厚

3800余人教职工

2000余人专任教师

100余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

3个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

200余人楚天学者、武汉英才等省市级人才

国家杰青等国家级人才

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11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数学科学、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工程学、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科学、计算机科学、植物与动物学、农业科学

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3个:政治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

国家重点学科9个(含培育学科1个),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5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22个,已形成以基础学科专业为优势,以师范类专业为特色,11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法学、教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哲学、农学、管理学、工学、艺术学

教师教育特色不断彰显

2个国家文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3个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4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47门国家级一流课程

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5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

7人国家教学名师

125个湖北省教学名师工作室

打造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高校示范项目、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高校和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教育)。学校全面启动"数字华师"建设,打造"人工智能+教育"标杆大学。

原文出处:

https://mp.weixin.qq.com/s/uCBaJZstrD5dFOW-XGyH8A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